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中國海工企業表現搶眼
2013-08-26 07:59:28   來源: 新華08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低價換市場”難以持續 

對于起步不久的中國海工裝備企業而言,技術和能力儲備相較競爭者并不占優勢,以低價換市場似乎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海洋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亢峻星在此次論壇上指出,全球海工裝備市場的容量本來就有限,“作為企業來講,要是跟別人再去爭價格高,那就是拿不到訂單。拿不到訂單,那你這個企業怎么發展呢?這是一個矛盾。有的企業寧可虧本也要拿到這個單子,先積累資本。” 

不過,在全球海工市場,低價并不是贏得“不差錢”的能源巨頭們青睞的最佳策略。“質量毫無疑問永遠是第一位的,產品不一定要做得非常廉價。新加坡是亞洲海工裝備產品最為昂貴的國家,但是新加坡海工裝備的質量很不錯,因此新加坡在世界上面海工裝備享有盛譽。”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PALM說。 

據了解,同樣是自升式鉆井平臺,荷蘭GUSTOMSC公司設計的CJ70型平臺由于能夠適應北海惡劣的海況,其建造價格已經接近6億美元,今年5月,新加坡裕廊船廠與美國諾貝爾公司簽訂了1座該型平臺建造合同,價格為5.96億美元,最大鉆井深度能夠達到1萬米。這些產品的造價,已經遠遠超過了同類產品的平均價格。 

不僅如此,國內企業能否通過占領低端市場從而獲得長遠發展,目前來看仍存疑問。挪威船級社(位置 聯系)大中華區海事咨詢部總經理吳巨圣分析說,從市場前景來看,自升式鉆井平臺的需求增長已經出現了下降的趨勢——2012年需求的增速已從2011年的28%跌落至6%,今年預計還將下降至2%—4%,而浮動式鉆井平臺的2012年需求量將增加18%。此外,生產平臺的需求也將保持持續強勁增長。 

中船經研中心的報告指出,當前全球自升式鉆井平臺不斷增長的訂單中存在較大的投機成分。由于價格低、首付款比例低以及優惠的融資條件,部分平臺業主出現投機心理,加大了下單量。 

——技術和質量決定競爭力 

打破“價格戰”的競爭模式,躋身高端市場,是國內海工裝備企業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8月20日,南通中遠船務(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為挪威SEVANDRILLING公司設計建造的圓筒形超深水海洋鉆井平臺“希望3號”命名。中遠船務完成了設計、采購、整體建造及所有設備安裝調試的EPC總包項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海工裝備企業想要持續增加國際高端市場份額,產品設計、產品制造質量等問題無法回避。 

首先是裝備的設計能力亟待提升。“國內企業裝備的設計70%依賴于國外進口,未來如何通過政策促進技術的引進和吸收,帶領產業做大做好是關鍵,”吳巨圣說,“以巴西的例子來看,在深水海工生產裝備的部分,國家明令規定必須要在巴西境內生產,這就逼迫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企業帶著設計方案進來。” 

其次,產品的質量需要持之以恒的保證。王錦連指出,目前國內海工配套設備的國產化率僅僅占到5%到10%。即使是5%到10%,船東的認可度仍然不高,原因是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海工企業用到國產鋼板的時候,卷管經常會裂。”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黃維平說,“我們企業在可能跨入這個門檻準入的時候質量標準達到了,但一旦進入了行業,質量就不能持之以恒的保證,這是最關鍵的,行業一定要有一個嚴格的標準。”